闵行这座桥“废了”?未来或重显风采丨乃清叙史

来源: 砍柴网
2024-03-19 12:01:06


张乃清,闵行区文史专家。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,著有《上海闵行文史丛书(第一辑10卷,第二辑11卷)》《人文闵行丛书4卷》和《上海闵行非遗丛书》10多卷。史海钩沉,“今日闵行”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“乃清叙史”,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,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——

闵行区梅陇镇有一座名为“敦义桥”的古石桥,位于原朱行镇东首南侧,如今被围困在朱行二居委小区(虹梅南路1258弄145号东侧)的楼群之中,成了一座废桥。此桥是闵行区文物保护点,最近有政协委员发出提案,建议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敦义桥,让古石桥重显历史风采,有关部门正计划启动此项文物保护工作。


敦义桥现状

石桥意义不凡

敦义桥始建时间待考,根据桥身题刻款识可知,其重建于清光绪十年(1884)。该桥为花岗石质,单孔拱桥,总长约15米,中宽3.10米,拱径约7米,顶心石浮雕精美的灵芝漩涡纹,桥身东西两侧刻有阳文桥名和一副对联。自从1978年春申塘改道之后,成为旱桥,失去功能,日趋衰颓。在地区建设发展中,石桥兴废两难,只能砌围墙“保护”至今。

敦义桥是原朱行镇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物。明万历年间,莘庄朱恩家族的后人在三十六保四十七图建造新宅院,人称“朱家庄”。建起石板路街市后,人称“里行”(今朱行村五组、七组、八组)。后因八尺沟河道淤塞,商户均向南移,形成“朱家行”(俗称“外行”,今朱行村三组、四组、九组)。明嘉靖《上海县志》刊载的《上海县全境地图》上,“朱家行”被赫然标注,说明当时已形成集市规模。清乾隆年间,这里正式始称“朱家行镇”。同治年间,春申塘疏浚,市面更盛,遂称“朱行镇”。敦义桥曾是朱行镇东首的地标建筑,至今静卧原处,因此是见证当地历史变迁史的地理坐标,意义不凡。


顶心石浮雕

敦义之乡遗存

当年,此桥取名“敦义”,充分表达乡人崇尚厚道和仁义的情怀。义,谓天下合宜之理。自古以来,本地乡人生性纯朴,追求仕途而热衷科考者极少,大多不喜欢远游,崇尚“敦本”,热爱乡土,安居乐业,守望家园,以致形成“敦本尚义,守望相助”的传统风俗和处世观念,自古有谚称“荒年不要忘记大麦,忘人不要忘记老宅”。

在当今梅陇镇这片土地上,自宋元时代以来,发生了这样一些敦化风俗的史事。

这里,曾有一座元代“张沈瞿赵四姓始祖之墓”,简称“四义士之墓”,俗称“四姓坟”。宋室南渡时,“四义士”由四川严陵(今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)迁沪,落脚在高昌里张家浜一带,以义相结契,誓言“生同居,死同葬”。元代,四人死后合葬在上海县二十六保二十三图南沈家巷南首的庵基地,并立碑。从此,四姓后人相聚安居500多年,始终和睦如初,历代被传为佳话。


1948年地图

1952年在朱行地区出土的《故松崖处士梅公圹志铭》记载了明代正统年间梅家弄一户人家的故事。此墓主人梅彝,字用和,号松崖,是一个有德才而隐居的“处士”。知县恳请他出任里正,协助编户酌产。他办事公正,厚薄不差,遇到家贫拖欠者,妻子会悄悄代其补上。因此,乡里无纠纷,乡民感激他。

本地区曾有一口明代义井,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八月,原位已无考,后迁于陇兴村许家塘13号。井栏圈由整块青石凿成,外呈六角形,内呈圆形。上刻有“义井”“万历甲寅岁”“盂秋吉日造”等字样。


明代义井栏圈

作者:张乃清

发布于:浙江省诸暨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